[if lt IE 9]>
1、乐山大佛的故事。
乐山大佛开凿的发起人是一位名字叫海通的和尚。海通是贵州人,结茅于凌云山中。古代的乐山位于三江汇流之处,它将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三江汇聚于凌云山麓。这地方有个妖魔,常常在此兴风作浪,使得经过这里的大船、小船常常被颠覆。每当夏汛来临之际,江水直捣山壁,造成许多船毁人亡的悲剧。海通和尚见此境况,立志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,也就是现在的乐山大佛,欲仰仗无边法力,将巨浪平复,缓解水势,遂得风平浪静。
2、乐山大佛的精神。
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、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,开凿大佛。佛像动工后,地方官吏前来索贿营造经费,海通严词拒绝。他表示,宁可自己剜掉双眼,也不会交出建佛善款。地方官见状仗势欺人,认为不可能有人自剜双目。遂逼问道,你真能做得到吗?只见海通在众目睽睽之下,不畏淫威,从容不迫地“自抉其目,捧盘致之”,官吏见罢,匆匆逃离。
海通这种专诚忘我的精神,一直激励后人,同时,也激励着三代人,历经90年艰苦磨难,方才建成巍峨屹立的乐山大佛。
1、乐山大佛在四川省乐山市,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三江汇流处,与乐山城隔江相望。
2、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,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,又名凌云大佛,为弥勒佛坐像。
3、乐山大佛头与山齐,足踏大江,双手抚膝,大佛体态匀称,神势肃穆,依山凿成,临江危坐。大佛通高71米,头高14.7米,头宽10米,发髻1021个,耳长7米,鼻长5.6米,眉长5.6米,嘴巴和眼长3.3米,颈高3米,肩宽24米,手指长8.3米,从膝盖到脚背28米,脚背宽8.5米,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。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,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,手持戈戟、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,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,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。
四川盆地西南部。乐山大佛,又名凌云大佛,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,距省会成都约150公里,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三江汇流处,与乐山城隔江相望。景区由凌云山、麻浩岩墓、乌尤山、巨形卧佛等组成,游览面积约8平方公里。景区集聚了乐山山水人文景观的精华,属峨眉山国家级风景区范围,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。
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,岷江、青衣江、大渡河三江汇聚凌云山麓,水势相当的凶猛,舟辑至此往往被颠覆。每当夏汛,江水直捣山壁,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。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,普渡众生而发起,招集人力,物力修凿。佛像于唐玄宗开元初年(公元713年)开始动工,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,海通和尚就去世了。海通死后,工程一度中断。多年后,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,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,由于工程浩大,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,使工程进展迅速。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,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,工程再次停工。四十年后,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。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,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(公元803年),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。乐山大佛是后人对这座位于四川省乐山市的大佛的通称。建造于唐代的这座大佛,真实的官方名称却一直是迷。事实上,根据后来诸多专家考察证实,这座被称为乐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应该是: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。1989年,历时两年多的治理乐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项目正式启动。其间,在用多种现代科技手段对乐山大佛进行全身透视体检的时候,发现大佛龛窟右侧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,即《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》碑。经实测,该碑高6.6米,相当于两层楼房的高度;碑宽3.84米;面积为25.08平方米。这通摩崖碑的发现具有相当重大的历史意义:它不仅直接确定了这座石刻雕像的真实官方名称,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现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献。
❤ 下一篇:乐山大佛的发髻有什么作用(乐山大佛的发髻能起到什么作用)
❤本文地址:乐山大佛的传说(乐山大佛的传说故事20字) https://www.laibailin.com/lvyoubaike/16687.html